“负面结果”怎么写?让“失败”实验也有发表价值的写作技巧
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数月,得到的却是一组“阴性”或“不显著”的数据——这可能是每位研究者都经历过的挫败。这些“负面结果”往往被塞进文件夹深处,永不示人。
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数月,得到的却是一组“阴性”或“不显著”的数据——这可能是每位研究者都经历过的挫败。这些“负面结果”往往被塞进文件夹深处,永不示人。
在中考作文评分体系中,“情感真挚” 与 “思想共鸣” 是区分中档文与高分文的核心指标(2025 年多地中考作文评分细则显示,此类指标占总分的 30%-35%)。但多数初三学生的作文常陷入 “自说自话” 的困境 —— 个人经历写得真实,却因缺乏与读者的情感连接,
为进一步提升全行通讯员公文新闻写作技能,10月24日,安徽颍上农商银行举办了2025年新闻写作技巧线上培训会,邀请中国高校EDP联盟讲师、中国管理培训联盟A类讲师、新华社新华网舆情在线长三角事业部主任刘炜为该行的62名通讯员培训授课。
哈佛刚出的脑成像实验挺狠:同样一段黄昏,写成“天色渐暗”没人理,写成“路灯啪一声点亮,烤红薯的焦糖味顺着裤脚往上爬”——读者记忆飙高47%。
之前的推文中,针对很多作者在文献综述环节堆砌文献的问题,我们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不少如何使文献综述更有层次性的方法。但在文献综述的段落内部,仍有不少作者处理不好已有研究间的关系,存在信息碎片化、逻辑链条断裂等问题。为此,我们这里将从段落内部写作层面,基于C刊论文,
当论文写到结束语时,也意味着研究工作即将收尾。很多作者往往在这个环节掉以轻心,结果让整篇论文的完整度和学术价值大打折扣。其实,结束语不仅是全文的总结,更是点明研究价值、提升论文高度的重要部分。写好结束语,就像为一段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,既呼应前文,又展望未来。
在初中成长励志类作文中,很多同学容易陷入两种困境:要么是 “流水账” 式记录努力过程,从 “早起刷题” 写到 “深夜背书”,满篇都是行动却没有情感温度;要么是 “喊口号” 式抒情,反复强调 “要坚强”“不放弃”,道理空洞却缺乏真实细节支撑。这样的文章,就像没有